時間:2008-03-11 17:13:00來源:lijuan

(1)
式中:iZ(t)為感應電流;QZ為感應電極上感應電荷量;EZ為外部電場;ε為空氣的介電常數(shù);r1,r2分別為內外半徑;f為電極旋轉頻率;T/2為屏蔽轉子暴露出整個感應電極的時間。
對于徑向感應電極
(2)
式中,A0為徑向(X)感應電極的面積,其他參數(shù)同式(1)。
從式(1),(2)可以看出,電機轉速頻率f恒定時,電極上的感應電流的幅度值與外部電場成線性關系,所以通過對感應電流的檢測實現(xiàn)對外部電場的檢測。
2.2 傳感器輸出信號的理論分析
由于電場傳感器感應電極輸出的是微弱的nA量級的交變電流信號,直接檢測該電流信號非常困難,這里采用信號處理電路,將弱電流信號轉變成容易檢測的電壓信號。
信號處理部分,首先將三維方向的三對感應電極輸出的電流信號分別進行I-V轉換,然后將每對感應電極輸出的電壓信號進行差分放大,采用差分放大部分用來減小噪聲,提高信噪比。最后取出放大后電壓信號的幅度值,輸出三路與外電場成線性關系的直流電壓信號。
理論分析中,電極輸出的感應電流與外部電場強度成線性關系是以電機轉速恒定為前提的,實際傳感器工作時,很難保證電機轉速的恒定不變,電機轉速的擾動帶來外部電場與傳感器輸出的非線性,容易造成傳感器的測量誤差。這里,在信號處理電路的I-V轉換部分,采用電容作為反饋回路的負載,由于軸向感應電極被轉子的4個葉片交替屏蔽,其電極輸出信號的頻率為電機轉速的4倍;徑向感應電極被轉子的2個葉片交替屏蔽,其電極輸出的信號頻率為電機轉速的2倍。則軸向信號ZC(Z)與徑向信號ZC(X、Y)對應的容抗分別為
式(5)中的AZ為軸向的系數(shù),為固定值;式(6)中的AX(Y)為徑向的系數(shù),也為固定值。
從式(5),(6)可以看出,輸出電壓信號與外部電場成線性關系,解決了電機轉速擾動的影響。雖然可以在理論上計算出傳感器輸出電壓與外部電場之間的系數(shù),但由于各個電場傳感器的結構及信號處理部分的各個元器件參數(shù)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對每個電場傳感器,其輸出電壓與外部電場之間的線性系數(shù)需要通過標定來確定。
3 三維電場傳感器標定方法研究
3.1 標定原理
對電場傳感器的準確標定是使其進行精確探測的前提,電場傳感器的標定一般在已知數(shù)值的均勻電場中進行。一般采用在兩塊相距一定距離的平板電極上加上穩(wěn)定電壓,電極間即產生均勻的電場,如圖2所示。目前一般使用采用該原理設計的電場箱,標定時,將傳感器的敏感頭部分放入電場箱,傳感器的感應面與電場的方向垂直。



[/align]
3.3 標定裝置結構設計及測試結果
基于上述標定原理及仿真結果,設計了三維電場傳感器專用標定裝置。該裝置由正、負兩臺高壓電源及電場箱組成。電場箱由三塊平行的極板以及屏蔽箱構成,極板間以及極板與屏蔽箱間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柱絕緣,傳感器標定時放到中間極板上。標定軸向感應電極時,電場傳感器正放在中間極板上,感應面與電場強度方向垂直;標定徑向感應電極時,電場傳感器側放到中間極板上,待標定的徑向電極對稱地暴露在電場中,并且與電場強度方向垂直。
采用該標定設備對三維電場傳感器進行了標定試驗,圖5為傳感器軸向與徑向感應電極的輸出電壓與外部電場之間的關系曲線。標定數(shù)據(jù)表明,三維方向的數(shù)據(jù)曲線均具有良好的線性度,外部電場與傳感器的輸出為線性關系,與理論分析相吻合。
4 結 論
本文介紹的三維電場傳感器實現(xiàn)空中矢量的三維探測,有效地減小了空中電場測量的誤差,適合該傳感器結構特點的標定方法的提出,保證了其探測空中矢量電場的精度。傳感器通過其專用標定設備的標定,測試數(shù)據(jù)表現(xiàn)出良好的線性度,與理論分析一致,證明了三維電場傳感器的設計和標定方法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另外,該電場傳感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可廣泛應用于航天器升空的電場探測,也可用于氣象研究部門對雷電及云層帶電活動進行監(jiān)測預警等。標簽:
![]()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connectcrack.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09-23
2025-09-23
2025-09-08
華為昇騰Atlas800iA2 910B服務器Deepsee...
2025-09-04
2025-09-03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