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棉紡織工業(yè)技術進步的建議
時間:2006-08-17 11:03:00來源:yangliu
導語:?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棉紡織工業(yè)步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棉紡織工業(yè)步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主要表現在,由于電子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變頻調速技術與紡織機械技術相結合,推動了棉紡織工業(yè)設備向高新技術快速發(fā)展,棉紡織工業(yè)生產網絡化數字管理體系的形成及完善,也出現了世界紡織工業(yè)布局的大調整等方面。
一、棉紡織工業(yè)技術進步主要表現
棉紡織工業(yè)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在高水平自動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發(fā)展,使紡織設備實現了高速度、高效率及高度自動監(jiān)控的技術進步,從清梳聯開始,并條、精梳、粗紗、細紗、自動絡紗、倍捻、整經、槳紗以及無梭織機等工序,紡織設備步入一個嶄新水平的高科技階段,不僅產量高,而且在質量優(yōu)、能耗低、用工少等方面尤為突出?,F就各工序的技術進步狀況分述如下:
1、開清棉機:國外開清棉機組大都已實現計算機控制的短流程機組,強調發(fā)揮單機功能,形成一抓、一開、一混、一清、一給的工藝流程。形成精細抓取、自由打擊、漸增開松、高效除雜、充分混合及均勻給棉的自動生產線,包括:往復抓棉機、軸流開棉機、多倉混棉機、精細開棉機及雙棉箱給棉機等。
2、高性能梳棉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梳棉機步入高科技的新階段,主要特點是自動監(jiān)控水平高;錫林速度大大提高,已超過600轉/分;刺輥喂入部分改進很大,像瑞士C60、德國DK803、DK903都由單刺輥改為三個小刺輥,三個刺輥速度及針密逐漸加大,刺輥下配有負壓吸嘴及分梳板、除塵刀,棉層改為正向喂入,提高了分梳效果;梳棉機配置了混合環(huán)自調勻整裝置,使棉條長、短片段不勻顯著改善,5米重量不勻率可控制在1.5%以下;像DK903、DK803還在道夫下方加裝了在線棉結監(jiān)測儀,及時監(jiān)測并報告生條中棉結含量的變化;此外,C51、C60、DK903等還裝備了在線調蓋板—錫林隔距,自動磨錫林、蓋板針布等,使梳棉機梳理質量能長期穩(wěn)定;DK903及C60還配有小并條機,減輕后工序牽伸負擔,對提高紗線質量十分有利,新型高產梳棉機都推廣應用了各類新型針布及加裝固定蓋板,蓋板反轉,減小踵趾面差等措施,對提高分梳質量、排除結雜及短絨有十分顯著的功能。C60梳棉機機幅由1000毫米增加到1500毫米,單產水平提高50%。梳棉機的傳動已實現蓋板、錫林、道夫、刺輥分單元由調速電機傳動。高性能梳棉機將發(fā)展成專家智能型高科技設備;具有自動診斷與處理產品質量及安全生產上的問題,并自動報警。
3、并條機:代表現代高科技的新型并條機有瑞士RSB-D30、RSB-D35及德國HRS1000并條機,主要有如下特點:
3.1、速度高:前羅拉引出速度高達1000米/分,有三上四下壓力棒牽伸等。
3.2、自身凈化能力強:可及時排除牽伸系統(tǒng)的短絨,凈化周圍生產環(huán)境。
3.3、為了配合新型紡紗,已應用矩形條桶,供給轉杯紡、噴氣紡等,減少了條桶的占地面積。
3.4、自動控制水平高:機上配有開環(huán)式自調勻整系統(tǒng)及粗節(jié)疵點監(jiān)控系統(tǒng)。新型高速并條機自調勻整功能很強,與清梳聯、梳棉自調勻整配合??墒辜喚€重量不勻率控制在1.5%以內,重量偏差在0.5%以內。因此在這種高科技梳并系統(tǒng)中,普通的重量不勻率及突發(fā)性疵點及紗線條干離線監(jiān)控的方法已不必要。
4、粗紗機:在傳統(tǒng)紡紗中,粗紗機是不可缺少的工序,現代化粗紗機有了很大變化。錠翼速度最高已達到1800轉/分。國外青澤系列粗紗機以及國內FA491、FA426等粗紗機都很先進。
4.1、應用變頻調速技術,傳感技術及電子計算機技術取代傳統(tǒng)的變速錐輪差微機構、成形機構等系統(tǒng),取而代之為四個變速電機,在電子計算機控制指揮下分別傳動牽伸羅拉、錠子、錠翼及升降等四項機構,大大簡化了傳動機構,即節(jié)省能耗又減少噪音,更重要的是使卷繞線速度與前羅拉引出線速度完全精確同步,徹底解決了傳統(tǒng)粗紗機由于開關車及微動而產生的粗紗細節(jié),為下游工序,如噴氣織機、大圓織機提高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速度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4.2、在新式粗紗機上還配備了粗紗卷繞張力監(jiān)控系統(tǒng),使粗紗卷繞從小紗到滿紗都能保持張力一致,對溫濕度、原料、品種支數都有很好的適應性。
4.3、新型粗紗機配有半自動或全自動落紗,全自動落紗機構太復雜,一般都應用半自動落紗。粗細聯機構也過于復雜應用的不多。但發(fā)達國家應用粗細聯技術較為廣泛。
4.4、現代化高科技粗紗機的自身清潔系統(tǒng)很完備,包括對牽伸系統(tǒng)、卷捻系統(tǒng)的吹吸凈化設施十分完善,對提高產品質量十分有利。
5、環(huán)錠細紗機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取得許多新的發(fā)展,有突破性的進步,主要表現在:
5.1、1999年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上瑞士、德國等國的紡機公司立達、緒森及青澤等推出了取消紡紗三角區(qū)的緊密紡紗技術,使環(huán)錠紡紗質量顯著提高,環(huán)錠紗質量步入一個嶄新的高品位水平上,使環(huán)錠紡紗換發(fā)了青春,提高了與新型紡紗的競爭力,因此,環(huán)錠紡紗仍然是紡紗的主力軍。立達K44型及緒森FormaxE1型都是當代緊密紡紗機的代表。此外,緒森公司還為一些將傳統(tǒng)細紗機改造成緊密紡環(huán)錠細紗機生產專門的配件,促進緊密紡紗技術的推廣應用(如對我國FA506、FA507環(huán)錠細紗機的改造)。
5.2、長車環(huán)錠細紗機的出現,使環(huán)錠細紗機占用廠房,設備費用及生產成本得以減少,將1440錠與1008錠兩種環(huán)錠細紗機相比較,同樣2萬錠的規(guī)模,可節(jié)省投資10%,節(jié)約生產成本5%,減少14%的占地面積,將1008錠長車與普通400錠細紗機相比較,可節(jié)約投資20%。此外還利於實現自動落紗、自動監(jiān)控技術的實施,應用數控系統(tǒng),使生產工藝數據受控,并在設定的時間內停,開車及落紗,并配備有自動接頭系統(tǒng)。
5.3、細絡聯是環(huán)錠細紗機與自動絡紗機相結合的重大進步,減少用工,避免人工搬運對管紗的碰撞磨擦損壞,更重要的是可以進行質量跟蹤,將發(fā)現的壞紗(弱捻紗、毛羽紗、成形不良及突發(fā)性紗疵的紗等)跟蹤至環(huán)錠細紗錠子,把故障消除在初始階段。
5.4、由于發(fā)展了長車型環(huán)錠細紗機,在解決傳動問題上采取了同步啟動分段電機傳動的技術,牽伸羅拉及卷捻錠子的傳動分別有兩組電機或多組電機傳動,并將細紗卷繞成形分為10個階段,設定10個卷繞速度或進行分級調速以控制卷繞張力一致,也有采用無級調速方式來控制卷繞張力的一致。細紗機的錠速已達到25000轉/分。
5.5、先進的環(huán)錠細紗機集中體現在小卷裝、高速度、長車型、細絡聯及緊密紡等方面,80年代起牽伸機構,應用了板簧加壓及氣動加壓等高新技術,使牽伸機構真正做到重加壓,強控制。國外新型細紗機的代表為青澤350、立達G350、K44等。
6、自動絡紗機:隨著后工序紗線退繞速度的提高,以及產品質量更高的要求,第三代自動絡紗機實現了精密卷繞張力,精密防疊狀卷繞以及精確定長的高科技絡紗,使退繞速度可提高20%左右。此外,在自動絡紗機上除了配置了電子清紗、空氣捻接等裝置外,還把紗疵分級技術搬上了自動絡紗機,使每毫米的紗線質量都能受到檢測。自動絡紗機還配置了異纖清除系統(tǒng),能將與棉纖維不同顏色的各類異性纖維清除,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為提高染色質量創(chuàng)造了條件。國外Auto-coner338、Pc21及Orian等都是最新式的自動絡紗機。新型自動絡紗機技術還發(fā)展到自動換管,及自動滿筒落筒技術,還包括自動運輸、包裝、貯存等,實現了從細紗、細絡聯到自動絡紗、包裝、運輸、貯存的自動生產線。
7、精梳:在傳統(tǒng)紡紗中還包括精梳工序,精梳技術近20年也有許多發(fā)展,主要有以下進步:
7.1速度高:最新式精梳機速度達到300~400鉗次/分,為達到這個速度許多專件都作了重要改進,如頂板梳針板已改為輕質合金材料。
7.2綜合質量水平高:精梳落棉合理,落棉中含短絨率70%以上,精梳條含短絨率8%以下,精梳后棉結清除率17%以上,(對比生條),雜質清除率50%以上(對比生條)。精梳條烏斯特條干CV%3.8%以下,重量不勻率0.6%以下,機臺之間重不勻在0.9%以下。
7.3自動化水平高:體現在采用多種高靈敏度自停裝置及計算機監(jiān)控系統(tǒng),具有人機對話功能,采用PLC程序控制系統(tǒng)及變頻調速系統(tǒng)。
國外E62、E70等,以及國內FA266、FA268系列,PX2系列等都比較先進。
8、高速整經機:采用液壓剎車,剎車距離2.5米,自動控制水平高,可對整經機上每個筒子紗實行張力監(jiān)控,采用的張力傳感器為阻尼式張力控制系統(tǒng)(電磁場阻尼式,氣壓阻尼式及油液阻尼式張力控制系統(tǒng)),保證經紗的張力縱橫向一致。機上還有自動負壓吸塵清潔系統(tǒng)及自動熒屏顯示系統(tǒng)。車速1000轉/分以上,大經軸直徑1000毫米以上,最大1.6米。
9、漿紗機:現代化漿紗機包括以下特點:
9.1、電子計算機控制的七單元變頻調速電機傳動系統(tǒng),實現了漿紗機從經軸到織軸卷繞的全過程控制。經軸架采用H型雙層架,并有計算機控制的氣動加壓系統(tǒng),退繞性能好,張力均勻,回絲少,整臺漿紗機的經紗張力伸長能控制在1%以內。
9.2、新型漿紗機采用高壓上漿技術,大大提高經紗上漿質量,經紗毛羽減少約50%,織機效率提高5%。
9.3、雙漿槽或多漿槽及濕分絞技術,減少經紗進入烘房時的復蓋系數,對減少毛羽十分有利。
9.4、烘干技術的改進使經紗從漿槽出來后經過濕分絞后以片紗進入預烘筒,預烘后再進入主烘區(qū),烘干效率好,經紗分片進入烘干區(qū),對烘筒的復蓋系數低,因此可減少鄰紗之間的粘連,對減少毛羽有利。
9.5、漿紗漿前予加濕技術是目前國外新型漿經機的一項新技術,經紗進入漿槽前先進入90℃左右的熱水槽浸漬,可洗去經紗上的棉臘、油脂及其它短絨及雜質,被高壓擠壓(10噸壓力)后進入漿槽,可提高經紗對漿液的親合力,形成經紗表面上漿,提高了上漿效果,改善了被復,從而對減少毛羽,提高紗線強力有顯著效果,進一步提高織機效率,節(jié)約漿料,可使經紗減少毛羽50%,增加強力10~20%,提高耐磨度60%,減少漿料用量約30%。
9.6、電子計算機對全部漿紗機的控制技術是新型漿紗機的重要進步之一,經過電子計算機可在線對各工藝參數如液面高度、漿液溫度、烘房溫度、壓輥壓力、回潮率、伸長率及經紗張力等進行監(jiān)控,并對速度、產量、生產軸數、匹數等進行自動在線統(tǒng)計、貯存、記憶及熒屏自動顯示,具有人機對話功能。經過電子計算機可優(yōu)化各工藝參數。像祖克—米勒新型漿紗機實現在線對經紗張力、伸長、烘房漿液溫度、車速、上漿率、壓漿羅拉等工藝參數的設定及變更。
9.7、新型漿紗機設有液壓系統(tǒng)及氣動系統(tǒng),落軸自動粘貼膠帶紙封頭裝置,防止織軸紗頭紊亂交叉。織軸卷裝由800毫米增加到1000~1600毫米,增加了經紗容量,1600直徑的織軸比1000直徑的織軸容量增加2.4倍,減少換軸次數,提高了織機運轉效率。
國外漿紗機已發(fā)展到高科技階段,像祖克—米勒,貝寧格、西點、卡爾瑪雅及日本HS系列等。我國漿紗機的開發(fā)速度已加快,像鄭紡機GA308,鹽城紡機GA338等,都已接近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高科技水平。
10、無梭織機:用于棉紡織工業(yè)的無梭織機有噴氣織機、劍桿織機及片梭織機三種。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高科技技術與織造技術的快速結合。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傳感技術及變頻調速技術的介入,使無梭織機在自動控制、質量監(jiān)控及織造品種適應性等方面加快了發(fā)展速度,像噴氣織機、劍桿織機兩種機型發(fā)展很快,片梭織機由于蘇爾壽—魯蒂專利控制原因發(fā)展較慢。
10.1、噴氣織機一改只能織造簡單的平紋及斜紋織物的情況,品種適應性大大提高,幅寬由190、280發(fā)展到400公分。由于采用多噴嘴(4噴嘴)已實現多色多品種引緯,機器上還可配備電子多臂、電子提花等開口系統(tǒng),即可織造原色織物,又可織造各式色織物,提花織物等。
10.2、質量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功能大大提高,如斷緯自停、自動尋緯、自動修復開車、電子送經、電子卷取及開關車橫檔消除系統(tǒng)。自動選緯功能,即可選擇不同顏色,又可選擇不同材料的緯紗,織物由細支高密織物到牛仔布等重磅織物及提花織物等都能適應。
10.3、畢加諾噴氣織機已實現特殊變速電機直接傳動主軸的技術,取消了剎車、傳動帶等,簡化了傳動系統(tǒng)。
10.4、噴氣織機由于是氣流引緯,引緯率很高,最高已達到2800米,車速2000轉/分,同等規(guī)格比劍稈織機節(jié)省勞動力46%以上,美國已逐步用噴氣織機取代劍桿織機。
10.5、噴氣織機適用于環(huán)錠紗、轉杯紗、噴氣紗,渦流紗及各類花色紗,尤其與高檔轉杯紗,匹配生產的牛仔布織物質量水平很高,因此美國目前的牛仔布生產工藝已大部分轉向轉杯紡與噴氣織機組成的生產線。
10.6、劍桿織機雖然品種適應性很強,產品質量也不差,自動質量監(jiān)控水平很高,但由于是機械引緯車速比噴氣織機相差一倍,因此,今后劍桿織機的競爭力要低于噴氣織機,但由于機構比較簡單,價格低于同等特性的噴氣織機,因此國際上將劍桿織機列為取代有梭織機的機型。正是由于箭桿織機的不斷完善,會加快有梭織機無梭化的進程。
10.7、片梭織機在20世紀也在不斷發(fā)展,但受到技術專利的限制,成為蘇爾壽、魯蒂獨家生產,但片棱織機由于獨特的特性,在一些紡織品領域里,尤其裝飾布工業(yè)用布及特殊技術紡織領域里有獨特優(yōu)勢。片梭織機的幅寬是其它無梭織機不能比擬的,目前已發(fā)展到12米寬的織機。今后將作特殊用布的機型發(fā)展。
10.8、多相織機是最新的噴氣織機機型,在一個回轉中同時進行四根引緯,大大提高噴氣織機的引緯率,在同一轉速下多相織機比單相織機高4倍。多相織機目前不能大量推廣應用的主要矛盾是緯密不能像單相噴氣織機適應范圍廣,但在發(fā)達國家由于紡織工人工時工資很高(美國12~13美元以上,西歐約20美元以上,日本25美元以上),因此多相織機多在發(fā)達國家及地區(qū)用于織造一些特別織物。
11、新型紡紗的發(fā)展:20世紀以來新型紡紗的技術進步的速度加快,新型紡紗主要有轉杯紡、噴氣紡及渦流紡的幾種,都屬于自由端紡紗系列。
11.1、轉杯紡是目前新型紡紗中技術最成熟的一種,像德國賜萊福公司的Auto312及瑞士R40轉杯紡織機,轉杯速度達到15萬轉,機上配有電子清紗,自動接頭,自動換筒,自動驗紗及卷繞張力自動控制系統(tǒng),筒子紗重量5公斤,紡紗支數最高為60英支,國內外應用這種高檔轉杯紡紗機生產針織用紗及牛仔布用紗,紗線及織物檔次高,條干,紗疵及毛羽及均優(yōu)于環(huán)錠紗。
11.2、噴氣紡是日本村田公司的專利產品,經過不斷改進,已由MJS802雙噴嘴發(fā)展成球形羅拉與單噴嘴組成加捻系統(tǒng)的RJS804型噴氣紡紗機,引出速度350米/分(轉杯紡引㈩速度為200米/分左右),RJS804型噴氣紡紗機紗線毛羽僅為0.5毫米長,而環(huán)錠紡紗,至羽長度有不少在3毫米以上。RJS804噴氣紗條干cv%值,粗細節(jié)及棉結等項指標均優(yōu)于環(huán)錠紗,但RJS804噴氣紡紗機僅適于等長短化纖紡紗或滌棉混紡紗,手感比環(huán)錠紗粗硬,是今后應不斷改進的主要問題。
11.3、渦流紡紗是1999年法國巴黎展覽會新展出自由端紡紗體系,它由一個單噴嘴及空心錠子加捻成紗,經卷繞機構形成筒子紗,最大優(yōu)點是能生產純棉紗,紗線強力與同支環(huán)錠紗相近,具有無結頭、毛羽少、飛花少的優(yōu)點,其蓬松度只有環(huán)錠紗的1/3~1/4,紗體光滑如絲,手感比噴氣紗柔軟的多,最大引出速度400米/分。但也有不足,目前紡紗支數只可在18~40英支之間,而且要求棉纖維必需是長絨棉,因此品種及原料適應性均不理想,而且廢纖率高,一般在5~8%,應該在今后不斷發(fā)展中改進與提高。
11.4、噴氣紡、轉杯紡、渦流紡都是以棉條喂入的,具有實現生產全自動化連續(xù)生產線的條件。由于取消了粗紗機、細紗機及自動絡紗機減少了占地面積及用工,因此新型紡紗是21世紀發(fā)展?jié)摿^大的體系,針織、機織用紗將進一步以新型紗部分取代環(huán)錠紗。高檔次的新型紡紗系統(tǒng),是21世紀重點發(fā)展方向之一。
12、棉紡織生產中離線監(jiān)控水平的提高是現代化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標志之一
12.1、瑞士產烏斯特條干儀又發(fā)展到4型,是電容式為主的傳感器檢測技術,可對棉條、粗紗、及細紗進行離線監(jiān)測,試驗速度很快。這種檢測儀屬于高科技儀器,應作為常規(guī)檢測工具取代普通的沙氏條干儀,世界各國都以烏斯特條干儀的測試結果為準。還具有檢測紗線毛羽的功能。
12.2、HVI大容量棉花性質檢測儀,1998年國際紡織生產聯合會舉辦的兩年一次的棉花檢驗技術第10次會議上正式向國際推薦使用HVI檢測儀,對棉花性質進行綜合評定及分等分級檢驗,大容量棉花檢測儀(High volume instrument),開始于美國農業(yè)對棉纖維特性的檢測,后來發(fā)展成棉花生產,貿易及紡織工業(yè)領域里廣為應用的纖維檢驗儀器,可檢測棉纖維成熟度、細度、含糖率、棉結雜質、單纖維強力及色澤、分等分級快速大容量的檢測儀。
12.3、烏斯特Afis是一種快速檢測棉花性質的高科技儀器,主要應用于棉紡廠質量控制,可對進廠棉包進行逐包檢驗,控制棉包含雜、棉結含量、短纖維含量、不成熟纖維含量及其它原棉性質如細度、長度、成熟度等的檢測。國外在配棉中特別增加了不成熟纖維含量的百分比指標,控制棉結的波動及減少染色針織機織紗的橫檔染疵,在紡織廠混棉時每批當中包與包之間的差異不可超過2%,批與批之間不成熟纖維含量要控制在0.5%,同時應用Afis可隨時對紡紗各工序的短絨、棉結的分布進行跟蹤檢測,及時提供優(yōu)化工藝參數的依據,Afis檢測儀只需人操作,每個試樣試驗2~5分鐘,發(fā)達國家棉紡廠的棉檢工作已完全由Afis擔任。
12.4、HVI大容量紗線強力檢測儀TENSO-JET,檢測速度快,容量大試驗速度為400米/分,每小時可做3萬次,比普通自動單紗強力機快238倍,國外應用HVI大容量強力試驗儀的檢測結果,指導與服務下游工序噴氣織機及高速織機大圓織機的生產,通過大容量的試驗可檢測出普通強力機不能準確發(fā)現單紗強力弱環(huán),從而指導生產加以解決,以提高下游工序的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
12.5、烏斯特自動驗布技術的發(fā)展:人工驗布是織布廠織物外觀檢驗傳統(tǒng)做法,由于人工檢驗受人工精神集中時間的限制,據測試人工檢驗20~30分鐘后即產生精神疲勞,驗布工,每小時最多發(fā)現200個疵點,會由于疲勞產生漏驗,最大漏驗率達30%,人工檢驗速度一般在5~20米/分,產量很低。烏斯特自動驗布技術在90年代進入紡織生產領域,驗布速度高達120米/分。這項新技術是應用隨機網絡技術,處理疵點能力為250個,并有記憶貯存功能,同時可對布面疵點進行分類分級,另外,可隨時提供適當的優(yōu)化工:藝參數及減少疵點產生的途徑。
13、紡織生產的自動化:目前世界上紡織生產自動化水平在不斷提高。
13.1、目前在傳統(tǒng)紡紗體系中形成清梳聯,梳并聯、并粗聯、粗細聯及細絡聯等一系列的自動化生產線,大大減少用工。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投資200億美元對環(huán)錠紡等進行自動化改造,改造后用工模式為每4萬錠100人(包括工人、技術人員,廠部職員等全廠職工在內),使噸紗用工達到4人,稱為世界級,中間一檔噸紗用工16人,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噸紗用工約30人。
13.2、發(fā)達國家的轉杯紡、噴氣紡、渦流紡等新型紡紗系統(tǒng),由于流程短,而且沒有像粗紗機這樣復雜的工序,因此有的已實現了新型紡紗系統(tǒng)的全流程自動化,甚至已實現了無人工廠,無人車間,全部靠電子計算機指揮生產及半制品質量檢控及運輸。
13.3、織造系統(tǒng)全自動化,目前尚不能實現,尤其像整經、漿紗、織造之間的自動線尚無法形成,僅布機本身的經向斷頭后修復開車還要靠人工完成,自動驗布系統(tǒng)的應用雖然大大減少了用工,提高了驗布速度,但布機落布至驗布之間亦不能形成自動線,但國外已有將烏斯特驗布儀裝在每臺織機上,在線進行棉布的檢驗及分等分級。
二、對我國棉紡織工業(yè)技術進步的建議
1、我國棉紡織工業(y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及調整,不僅紡織裝備容量要保持世界第一,而且要從一個紡織大國發(fā)展成為紡織強國,積極加快棉紡織工業(yè)技術進步力度,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棉紡織企業(yè)。要以提高產品質量為基本出發(fā)點,提高我國棉紡織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我國精梳紗比重由目前20%提高到35~40%,無結頭紗比重由28%提高到50%,無梭布比重要加大調整力度,力爭10年內無梭布產量的比重達到80%以上,清梳聯比重由15%增加到50%。
2、我國許多棉紡企業(yè),由于要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做到小批量,多品種,對開清棉與梳棉之間的聯接仍然希望成卷機,成卷供應梳棉,因此要努力降低原棉卷每米不勻率,可將振動棉箱,隨機棉卷均勻控制,改成上下棉倉,壓力傳感器積極控制式的供棉系統(tǒng)喂入取消老式的天平羅拉及洋琴杠桿等勻整機構。予計生條重不勻率可控制在2.5%或更好。成卷式開清棉工藝亦可參考清梳聯短流程編組。
3、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現代化裝備的紡織企業(yè),要選用國內外最先進紡織設備,如清梳聯,高產梳棉機;高速并條機要選用國內外帶有自調勻正及粗節(jié)疵點監(jiān)控的裝備并條機;國產新型精梳機EA266、268、及國外E62、E70、等自動監(jiān)控水平高的裝備,都可選用;四單元傳動的新型粗紗機,國內目前生產的FA491、FA426等都具有很高水平;細紗機要注意發(fā)展高速度,小卷裝,采用氣動及板簧加壓,高速錠子的機型,也可適當發(fā)展長車型及細絡聯,尤其要注意發(fā)展緊密紡紗技術,提高紡紗檔次;選用高科技自動絡紗機及高速整經機;采用七單元傳動的漿紗機,重點發(fā)展以噴氣機為重點的無梭織機。所有設備的選配,應當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適當考慮單產水平及自動化,經過努力,愿望我國將有50%以上的紡織企業(y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化裝備。
4、努力提高紡織專件及器材的質量水平是我國發(fā)展高水平棉紡織工業(yè)的關鍵:在我國棉紡織業(yè)中,從紡到織各工序紡織專件及器材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像梳棉機金屬針布的精度硬度及性能不如國外,紡紗用膠輥膠圈性能及壽命不如美國阿姆斯壯及瑞士具克的產品,國外鋼領壽命一般為8~10年國內不到1年,鋼絲圈國外壽命為1個月,有的高達3個月,國內僅7天。其它如錠子、羅拉、織機鋼筘與國外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紡織裝備水平及紡紗、織造質量的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視紡織專件及器材的性能的改進,及提高使用壽命的研制及開發(fā),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5、加快有梭織機無梭化的進程:有梭織機目前在我國占有很大比重,與無梭織機相比較,噪音高、100分貝以上,產量低,75”織機轉速150轉/分,而同規(guī)格劍桿織機為250轉/分以上,高的可達800轉/分。噴氣織機的轉速在1000轉/分以上,有的可高達2000轉/分,有梭織機用工多,質量差,應該加快有梭織機無梭化的更新改造進程。無梭織機中多相織機技術尚不夠成熟,主要由于緯密問題不能像單相噴氣織機那樣適應范圍廣,因此,應當推遲到引進、發(fā)展。
6、有選擇性的發(fā)展新型紡紗:目前新型紡紗中以轉杯紡紗技術最為成熟,紡紗支數達到60支(英支),普遍可紡42英支,紡紗質量高,像Auto312及R40轉杯紡紗機的轉杯速度高達15萬轉/分,自動化水平高,可自動換筒,自動接頭,自動清紗,自動在線分級等。卷繞張力均勻,最適于加工純棉紗及混紡紗,我國應當注意轉杯紡紗的發(fā)展。
噴氣紡紗質量很高,RJS802型噴氣紡紗機紡紗條干好,紗疵少,毛羽少,但品種適應性差,適于加工生產滌綸,滌棉混紡紗,但不能很好的加工純棉紗,在我國差別纖維尚未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要放慢噴氣紡的發(fā)展。
渦流紡紗比噴氣紡有許多進步,可生產純棉紗,紗的結構與環(huán)錠紗接近,強力也相近,成紗質量高,毛羽少,紗疵少,條干好,但紡紗范圍只限于18~40英支,要使用長絨棉,而且廢纖率較高,因此渦流紡紗技術還不十分成熟,雖然紡紗速度高達400米/分,是環(huán)錠紡的20倍,但目前不能做主要方向來考慮,尚要在不斷改進中走向完善成熟。
7、加快花色紗,包芯紗等型紗線的發(fā)展:我國服裝面料大量依靠進口的原因,除原料因素外,紗線品種太單一,普梳紗占有比例大,精梳紗的比例不高,更重要的花色紗線的比例太少,生產水平很低,國外對各類花式紗的生產裝備都十分先進,生產花式紗的裝備都是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有完善的質量監(jiān)控系統(tǒng)及斷頭自停裝置,我國應當進一步提高花色紗,包芯紗等紡紗裝備的水平,以提高花式紗,包芯紗質量,為織造花色面料提供優(yōu)質花色紗線。要加快花色紗、包芯紗等新型紗線及織物的發(fā)展,以期提高服裝面料的自給率,力爭在較短時間內達到80%以上的面料自給率同時要注意發(fā)展裝飾用織物及工業(yè)用布。
8、努力發(fā)展網絡化數字信息技術,是我國紡織工業(yè)走向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對原棉紡織品、機物料、化工原料(包括漿料)、紡織機械、科技信息、新產品開發(fā)及人材交流等方面的地區(qū)性及全國性、專業(yè)性的網絡數字信息管理體系,加快信息傳遞、加快物流速度及科技人材交流及信息傳遞的速度,促進我國紡織工業(yè)信息網絡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已具備許多信息中心,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系列化,規(guī)范化整理,形成全國性網絡信息管理體系,以更好的發(fā)揮作用。
9、努力開發(fā)新型環(huán)保型漿料是我國進入世貿組織中,對許多國家及地區(qū)環(huán)保的技術壁壘的對策,要積極開發(fā)環(huán)保型漿料,像西歐那樣盡快取代PVA漿料,一方面以提高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另方面也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大面積以綠色漿料取代PVA,已是當務之急。
10、加快我國紡織工業(yè)生產中成品及半制品質量在線,離線監(jiān)控技術的發(fā)展:紡紗中傳統(tǒng)的重量偏差、重量不勻率及對突發(fā)性疵點監(jiān)控是放在末道并條機上的,進行人工取樣離線檢測及調控,這種方法對高速度,高科技的紡織生產已不適應,新的紡紗體系中,清梳聯中壓力傳感器控制雙箱給棉系統(tǒng)以及梳棉,并條自調勻整系統(tǒng)的完善及對粗節(jié)疵點的在線監(jiān)控技術的發(fā)展,使棉紗經過自動監(jiān)控后,重量偏差達到±1.5%左右,條干不勻率cv值在±1.5%左右高科技并條機自調勻整的掃描距離保持在1.5毫米左右可將±25%范圍的棉條勻整為±1%,國外早已取消沙氏條干儀,因此,在新型高科技紡紗系統(tǒng)中,末并的條干離線監(jiān)控也可考慮取消,取代為烏斯特條干儀的離線抽試,烏斯特條干儀應當進入三班檢測。
烏斯特AFis棉花性能檢測儀的功能比一般AFis檢測儀又有新發(fā)展,可檢控原棉配棉質量的穩(wěn)定一致,對生條棉結、短絨及不成熟纖維在原棉中占的比例等指標,可隨時進行離線監(jiān)控,對于降低結雜,短絨,減少質量波動,穩(wěn)定細紗斷頭,降低成紗毛羽都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國內企業(yè)都應當配備。新型自動絡紗機及高檔轉杯紡紗機上(包括噴氣紡及進流紡等型紡紗),都在線配備了10萬米紗疵在線分級功能,對所紡的紗線進行全面控制,確保紗線質量的穩(wěn)定提高。
大容量紗線強力機的檢測試驗,為高速退繞的噴氣織機,大圓織機提供可靠的試驗數據,對消除強力弱環(huán),改善強不勻,提高平均強力都有十分重要而精確的指導作用。總之,我國紡織生產過程中,尤其現代化高速度紡紗生產中,離線檢測技術應當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紡部分試驗檢測方法及手工為主的棉檢方法,都應盡快改變?yōu)楦呖萍嫉脑诰€和離線監(jiān)控的方法,使紡紗檢測走向科技化,做到快速,準確及時的對半制品進行檢測,正確指導生產。
來源:江蘇紡織
標簽:
中國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connectcrack.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