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商用3D打印機卻很少或幾乎沒有考慮過排放物方面的問題。在一項針對家用3D打印機顆粒物的排放研究當中,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這類設備在不通風的區(qū)域工作時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
研究人員們共進行了三項實驗。第一個實驗,開啟兩臺打印機,使用聚乳酸做低溫打印,結果最低每分鐘釋放200億個超微顆粒。第二個實驗中,兩臺打印機使用聚乳酸,另三臺使用ABS,結果每分鐘釋放的超微顆粒驟增。第三個試驗中,三臺打印機使用ABS進行打印,每分鐘釋放的超微顆粒也同樣令人吃驚。
測試結果表明,僅開啟聚乳酸為原料的兩臺打印機時,空氣中的超微顆粒會增加三倍。當5臺機器同時工作時,超微顆粒增加近15倍。超細顆粒能沉積在肺部,并直接被攝入血液當中,濃度較高時,可能會引發(fā)肺病、血液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甚至會導致死亡。
研究人員建議,由于目前大多這些設備是作為獨立的產品出售,沒有任何排氣通風或過濾配件,在通風不足或未經過濾的室內環(huán)境中操作時,應謹慎使用該類產品。同時,他們還建議進行更多的對照實驗,從根本上評估更廣范圍的桌面3D打印機顆粒物的排放。
另外,目前供3D打印機使用的材料無外乎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等。有業(yè)內人士稱,其中一些3D打印材料本身就具有潛在的危害性:塑料、樹脂等大多難以降解,一旦大規(guī)模運用恐怕會給人體帶來致癌危險。所以,在選擇3D打印材料上,也需要考慮其是否環(huán)保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