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將至,短時間內全球最大的人口流動將在神州大地進行。春運帶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僅僅是壯觀的人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遷移現象,也給大數據時代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源。
大數據是當前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對于地理空間信息而言,在大數據時代,隨著人類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傳感器越來越多,除了傳統(tǒng)的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而帶來的傳統(tǒng)測繪數據,如衛(wèi)星對地觀測系統(tǒng)、航空遙感平臺、各種地面和移動三維測量系統(tǒng)等,還包含了各種新興的網絡社交媒體和各種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應用APP提供的與位置相關的個人行為數據,包括個人的年齡、學歷、行業(yè)、偏好、行動軌跡等。當這些個人數據匯集在一起,樣本數量足夠大的時候,就充分符合大數據的四個V特征,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春運的數據恰恰也是大數據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具有人口數量大,遷移速度快,人口樣本多樣的特點,而對春運數據中提取的信息的處理對于不同的應用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價值。
傳統(tǒng)的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方式更多的依賴各種傳感器,在春運中,提供這些數據的是每個個體,相當于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傳感器,而且是多源傳感器,提供了各種各種年齡段各種背景各種行為的信息。回想當年,在人類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的時候,萬維網的出現,尤其是虛擬社區(qū)、博客、論壇等的出現為研究分析在線行為和社會網絡提供了海量大數據,當時社會計算(Social
Computing)得以蓬勃發(fā)展,其成果包括網民行為模式挖掘、網絡輿情分析甚至是網絡反恐。而今,我們邁入了移動互聯(lián)時代,社會感知(Social
Sensing)的概念被提出,通過移動終端和可穿戴設備等個人感知設備獲取現實世界中個體行為和群體交互的信息,從而更加精準的理解人類社會活動模式,其統(tǒng)計研究分析的結果可從個體、群體和社會三個層面為人類行為和交互、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智能輔助和支持。而這些數據的提供是在個人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即便是簡單的坐飛機出行時手機的一關一開,也留下了個人的空間移動軌跡。
與傳統(tǒng)的對地觀測技術獲取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不同,通過社會感知獲取的大數據能更快、更直觀、更有效的提高社會生活或生產的效率。以春運為例,通過春運大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獲知春運期間的熱點城市、熱點線路、購票規(guī)律、時間規(guī)律等信息,這對于分析人口遷移的方向和途徑、研究城鎮(zhèn)化進程和城市布局與治理、優(yōu)化春運運力調配、優(yōu)化運輸線路、增強文化交流和提高疾病預防控制等方面,大數據技術都具有重要意義,具有傳統(tǒng)方法難以匹敵的優(yōu)勢。
所以,當我們下一次在微信上點贊,在APP上購物,在發(fā)短信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都是一個個的社會傳感器,都時時刻刻在為這個時代大數據庫提供著各種各樣的數據信息。大數據時代,有你有我。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